对于模块式空气净化器,分别从检测用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研发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人工尘、气胶发生器和螺旋式人工尘发生器,其中螺旋式人工尘发生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人工尘以西北黄土道路尘为主体,加入部分炭黑和短棉绒,依据标准规定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为了验证人工尘的性能,本课题对人工尘和在地铁站内收集的灰尘分别进行了成分分析。对于测试条件研究方面,分研究了测试尘源、尘源浓度、测试方法等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采用计重法测试时,尘源类型对于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尘浓度对结果影响较小,对于同一台净化设备,采用计重法和计数法测试,测得的数据之间没有可比性,不同原理的空气净化装置对于不同粒径下的颗粒物净化效果差别很大。对于单体式空气净化器,搭建了 30m3 环境测试舱,为空气净化器检测和研究提供了评价平台,环境试验舱整体构造主要由体、空气净化与温湿度控制系统、空气采样系统、遥控式污染源发生装置组成,该环境试验舱性能稳定,温湿度均匀可控,气密性良好,吸附性小,本底浓度低、操作便捷安全,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受污染的室内环境。同时,测试方法上在借鉴同类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从测试尘源、测试时间、测试风量等参数入手,提出不同于GB/T 18801 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和评价指标,使测试结果更加直观,便于比较,易于人们接受。本课题在二次污染物的评价指标方面,参照了GB 21551.3 标准中的规定,但是课题最终不是仅仅提出评价指标,而是对臭氧和紫外线泄漏量等具体的指标提出详细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是合理、科学、可靠的,使空气净化器的检测体系得到了完善。各类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室内环境污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室内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如何评价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称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急需科研人员加以研究和解决。1.1 室内空气品质简介1.1.1 室内空气品质(Indoor Air Quality)的概念室内空气品质通常是指室内空气质量,包括温湿度、风速、室内污染物等各项参数。最初关于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是指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指标,然而,随着近年来科研的深入,人们发现单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有时污染物浓度不高的室内情况下,人体仍然感觉到不舒服,因此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还与室内个体的主观感受、自身条件紧密相关。P.O.Fanger 教授在1989 年给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是:所谓品质就是可以满足人体需求的程度,如人体感到满意就是好的品质,不满意就是差的品质。英国的CIBSE(Charted Institute 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认为:如果室内不多于50%的人能够感受到任何异味,不多于20%的人感觉难受,少于10%的人感觉鼻腔或眼睛刺激,或者少于5%的人在不到2%的时间内感到心烦意乱,那么这种的室内环境是可以接受的。这两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就是把室内空气品质完全变成了人类个体的主观感受。在 ASHRAE 标准62-1989 中,它考虑了室内污染物浓度指标和人体主观感受两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和感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概念。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定义为:空调房间中的绝大部分人对空气没表示有意见,并且空气中也没有任何一种污染物达到了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浓度。感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定义为:空调房中的绝大部分人没有因为异味或刺激而表示不满意。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条件,有些气体如一氧化碳(CO、氡气、放射线等,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但是因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异味或者刺激,所以只用感受到的可接受室内空气定义是不够的。1.1.2 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在一些欧美国家,针对于室内空气污染的建筑提出了病态建筑(SickBuilding)和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 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3 年定义:病态建筑综合症是由于人类对于建筑物的使用而产生的症状,如神经毒性症状、粘膜刺激性症状和类似哮喘之类的病症等。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类一生中超过85%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由于建筑室内空气品质不高的原因,很多人的身心健康和工效率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高档密闭写字楼的工作人员受到的影响特别明显。与此同时,由室内空气品质间接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160 万人的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每20 秒就有1 人死亡。2011 年在巴黎举行的“化学和人居”研讨会上,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ANSES)专家瓦莱丽·贝内莱-乔利指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场所(例如办公室或教室),人类的身体都在长时间受到各种空气污染物的侵害,而通常情况下,我们85%的时间都要在这些场所度过。”2003年爆发的SARS 和近年来的H1N1 流行,让人心有余悸。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概念是20 世纪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由于经济的发展,考虑到节约能源,建筑物的气密性大大提高而造成的通风不良,以及大量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污染不断加剧,致使室内空气污染恶性事件频繁发生〔1-3〕。人们开始深入研究和探讨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污染物及其来源以及可行的解决途径〔4-6〕。近些年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家居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装修装饰材料被应用于室内装修中。伴随着目前装修材料的变化,现行国家标准中的表征物在污染物中的组成比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随着新的建筑装修方式和材料引进新的添加剂及其替代品,极有可能出现新的室内空气污染物〔7,8〕。目前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限量值,但是并不能完全表征室内空气中可能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在现有文献和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室内空气中可能含有的有机气态污染物大约200~300 种〔9〕,而有大量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短期或长期接触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10,11〕。而且由于近年来的能源短缺,世界范围内都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建筑物的结构越来越密闭,门窗的密封性能不断提高,原有的自然通风换气性能不断下降,室内空气污染物越来越难以通过自然换气方式被排出建筑物,生活和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室内的人类健康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更有甚者,由于室内环境污染而导致中毒,直至出现癌症这种严重的疾病〔12-15〕。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现象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症状包括头痛、眼、鼻和喉部不适,干咳,皮肤干燥发痒,头晕恶心,注意力难于集中和对气味敏感等。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大多数患者在离开建筑物不久症状即行缓解〔16〕。与3高达7500 万人次,每年损失1.5 亿个工作日,花费的医疗费用达150 亿美元,而缺勤损失高达590 亿美元〔26〕。我国有多家科研单位近年来对各大城市的室内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也不容乐观。有数据标明〔27〕,在城市中使用全天候空调的中高档写字楼是病态建筑分布最多的一类,主要污染源为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其次是大型商场和超市等公共场所,由于人流量大,空气流通不足,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低劣,有可能影响到更多人的身体健康;最后,由于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很多家庭在冬夏两季或天气不佳情况下,通常采取紧闭门窗对室内进行保温绝热,很少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造成室内空气质量较差,主要影响在家时间较多的老人和幼儿的健康。